一发而动全身。
自己虽然只是游击将军,就算升官后,计划落实,也不过是万余人,其中包括还九千民兵的参将而已,可却成为了棋眼。
大同的局势如果活了。
张吉甫就可以抽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别的地方,如拉拢京营,稳固军权,再伸手辽东,最后开始各种改革等等。
一步接一步。
当然了,自己就算看穿了张吉甫的底牌,该有的分寸还是分寸还是要有。
恭敬依然要恭敬。
否则得罪了张吉甫,张吉甫宁愿想别的办法,也不会再使用自己。
自己要做的是向张吉甫承诺。
“大同西军每年只要三十万两的军费,下官愿意下军令状,三年平胡。”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基础上,王信提前了两年。
毕竟胡人不是后金,自己也不是袁崇焕。
三年的话。
足够分清胜负。
张吉甫听到王信的承诺,眉头果然舒展开来,忍不住露出微笑。
大同军镇每年都要耗费几十万两白银,在原基础上又增加五十万两白银,那么光大同军镇每年的军费就高达一二百万两。
别的军镇当然不会同意,辽东面对的敌人更多,更会理直气壮的站出来。
光这两个军镇闹起来就足够令人头疼。
何况要是引起更多的效仿呢。
朝廷没钱,反而欠了各处很多钱,说话就不够硬气,无法强硬态度。
“三年平胡是你主动说的,你现在收回还来得及,否则日后做不到,不要怨我不留情面。”张吉甫提醒,希望王信不要盲目。
换才是别人。
张文锦承诺三年平胡,张吉甫不会轻信。
冯庸来说,张吉甫都会考虑考虑。
倒是王信。
明明王信身份最低,职位最小,手里的兵也最少,可王信的承诺,张吉甫就愿意相信。
并不是此人性格沉稳。
而是此人的战功。
从军不过四年,却是从南打到北未尝一败。
“阁老请放心,下官在战事上从来不夸口,向来讲究实事求是,虽不至于十拿九稳,但只要阁老愿意支持下官,下官也有七八成把握。”
换成庸官,听到只有七八成把握,内心会不满,必须属下夸口一定做到才会满意。
张吉甫是聪明人。
七八成的把握,已经很了不起了。
不过张吉甫还是摇了摇头。
“三十万两的白银给了你,姑且不提张文锦会不会同意,也不提别的军镇会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