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玉吓了一跳:“不由您来主持?”
柳依依摇头:“我要讲的,留在最后。”
“前面这些,是给制度立柱。”
“等柱立好了,我再封顶。”
三日后,春议大会正日启坛。
千人讲坛、万人围听,江州府外百里堵车,书院开讲、庙学停课,连江南制司都发告示:全员听春议,课业顺延。
何青身着青灰讲袍,站上讲坛中央,展开讲义,开口第一句:
“我们今天讲的,不是旧法新编,也不是祖制复刊。”
“我们讲——今天这制度该怎么写,怎么活,怎么用。”
“不是给祖宗看,是给我们自己、给百姓、给明天能上讲坛、坐官府、写律条的年轻人用。”
“今天讲得清,以后少死人;今天讲得乱,往后难管事。”
现场先是寂静,随后掌声如雷。
开纲五题,三十人答议,议完再筛、再修、再归档。
整整一日,日落三轮,议纲共立成十三项,被收入《讲政制度春议档》。
这是有史以来,讲政第一次以公共议事、讲纲辩答、制度修订为一体,形成“开放制政”的新局。
春议未歇。
帝师陈元抵江州那晚,一路未作停留,直入讲政署后堂。
柳依依早已等候。
她将整理完毕的《春议首批议纲》交至陈元手中,说了句:
“今年起,江州是规矩的发源地。”
“不是谁定谁听,而是所有讲政人一块定。”
“我不想当太上,我只想留下规矩能自己走的轨道。”
陈元看完那份档案,沉默片刻。
他只说一句话:
“你已经不是主使了。”
“你是这制度的……第一任主理者。”
当天夜里,《讲政春议档》封卷,刻印三百册,分送全国讲政署。
封皮题名——
【制度元年?春议录】
正使:柳依依
监议:陈元
制年,正式开启。
春议之后,讲政制度声势如日中天,全国各地讲人纷纷奔赴江州求“议名”,讲纲之风席卷半壁江山。
可就在这种全线高涨之势下,齐州却突然递出一纸“制度缓行请命书”。
主签人,不是旁人,正是齐州刺史陶映章——原礼部出身,早年在中正寺挂过职,是太后当年亲点的地方骨干之一。
这份请命书开头说得客气,说“齐州地广人杂、学派复杂、讲纲尚未普及”,但话锋一转,直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