旁边说话的小老头忙活着招呼客人,就没再继续介绍。
但连周边老乡都听说过郑老太,可见这老太太家还真是持家有道。
郑老太也是满脸骄傲之色:“呵,都是我家儿媳妇们心善,懂得相互扶持,不然这个家早就垮了。”
方恒疑惑道:“既是如此,那您老人家怎么还出来做生意,这不是更说不过去了吗?”
老太太摇摇头,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光芒:“这不是日子过得松快了吗,我就寻思着得供我的几个孙儿念书!一个也不能落下!”
“念书?”方恒有些意外,在这个年代,尤其是在农村,能吃饱穿暖已是奢求,供孩子读书更是凤毛麟角,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。
八路军方面现在有着十分严重的装备等人的情况,因此在根据地的扫盲工作进行得非常认真。
负责政工方面的同志,经常亲自下乡挨家挨户的跑,就是为了劝说老百姓把家里孩子送去读书。
一些通情达理的家庭倒还好,有一些比较顽固守旧的,更是不愿意送十来岁的半大孩子去读书,因为这是劳动力!
尤其是像郑老太这个年纪的,其中八九成都是老顽固。
“对!念书!”老太太的声音提高了一些,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。
“八路军给咱们分了田地,但那是不得已的最后退路!是实在没路走了才去刨土坷垃的营生!同志,您想想,祖祖辈辈都这样,脸朝黄土背朝天,把脚死死地陷在泥地里,一年到头看老天爷脸色吃饭,浑浑噩噩一辈子就过去了,有啥出息?”
她的话语像锤子一样敲在方恒心上,这思想觉悟,完全颠覆了他对根据地普通老年农民的认知。
方恒心中惊讶更甚,这位老太太的见识和谈吐,与那些死死抱着几亩薄田、视土地为唯一命根子的顽固老人截然不同。
显然,这位老太太看得很透。
方恒不由得追问:“大娘,您这想法可不一般啊,看您这谈吐见识,不像是一般人,以前读过书吗?”
老太太摇了摇头,但目光变得有些悠远,仿佛穿透了岁月的尘埃。
“这世道啊,老话说得好,大乱之后必有大治!眼下这小鬼子是凶,可总有被赶跑的一天!等太平了,治世就来了,啥最金贵?是本事!是学问!”
她的语气斩钉截铁:“早些读书,娃们就能多一条路走,不必像我们祖辈那样,一脚陷在田里就再也拔不出来,只能浑浑噩噩地过活,那日子,我过够了!”
她顿了顿,似乎陷入了短暂的回忆,声音低沉了些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