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猪八戒的汉子腆着肚子(塞了个破棉袄),扛着把九齿钉耙(木头钉的),摇摇晃晃地追着“孙悟空”:“猴哥——!等等俺老猪——!”
那憨态可掬又透着点狡黠的样子,学了个十足十。孩子们在台下兴奋地尖叫,跟着“孙悟空”的棍子指的方向乱指,大声告状:“妖怪在那!在那!”
严小公子彻底坐不住了,挣脱母亲的手,挤到最前面,仰着小脸,眼睛瞪得溜圆,跟着台上的“小猴”一起嗷嗷叫。
严夫人想把他拉回来,手伸到一半,又停下了,看着儿子那张兴奋得通红的小脸,再看看周围沉浸在戏里的大人孩子,她脸上那份江南的矜持,在这北境的戏台下,终于被这粗粝的热闹彻底融化了。
风雪在戏台子外面肆虐,呜咽着扑打着厚厚的外墙。明亮的光在幕布上跳跃,映着台上那些穿着穿着合身的衣服以及脸上画着精致妆容的人。
他们这些都是平日里跟着那些真正戏曲班学习的,不过那些人都是走出北境去各个地方汇演,他们就只能自己组织,搭戏,排练然后来演出,娱乐众人。
还别说,这效果真不错。
他们唱得荒腔走板,演得毫无章法,动作笨拙,甚至常常出错。可台下的眼睛是亮的,心是热的。
那咿咿呀呀跑了调的唱腔里,是白娘子为夫水漫金山的决绝,是林冲雪夜上梁山的悲愤,是孙猴子大闹天宫的不羁。
这些英雄美人、神魔妖怪的故事,借着北境汉子婆娘的土腔土调,在这与世隔绝的风雪角落里,活了过来,点燃了猫冬日子里最滚烫的烟火气。
散场时,已是深夜。风更紧了,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。人们裹紧皮袄棉袍,缩着脖子钻进风雪里。嘴里呵出的白气混在风里,却挡不住他们兴奋的议论:“明儿个该演《武松打虎》了吧?”
“我瞧见二狗子在后头鼓捣老虎皮了!好家伙,也不不知道是用什么做的,好像真的一样!”
“不会是真的,咱们谁不知道村长有一群很特别的朋友,咱们的孩子还骑过那老虎游街呢。只要老虎不吃人,肯定不会对它出手的。”
“不过我听说,季村长听说了这件事,打算让老虎朋友亲自上场呢。”
“真的假的?老虎能听话?”
“那老虎可通人性了,肯定会听的。”
“如果真是这样,那可真是太精彩了。哈哈哈……”
“还是孙猴子好看!那跟头翻的……啧啧!”
“白娘子哭得我心头都酸了……”
粗犷的笑骂声、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尖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