悟出个法子。”绢布展开,竟是张手绘的《货殖流通图》,各州府间以朱砂线勾连,节点处标着“市舶司”“常平仓”等字样。
“好一个‘以券通天下’!”王郎中凑过来,老花眼几乎贴到绢布上,“杨大人这图,倒与陈大人的代金券不谋而合。”
杨况微微一笑,指腹抚过图上松江府的位置:“《大学》言‘生财有大道’,下官愚见,不妨在各大商埠设‘券引司’。商人凭代金券兑换‘货引’,按引文指定的时间、路线运货,途中关卡一律免税。”
值班房里霎时一静。炭火“噼啪”炸响的声响里,陈寒看见郑主事的瞳孔微微放大——老派儒生提出的方案,竟比户部算盘珠子拨拉的还要活络。
“杨大人高见。”陈寒突然击掌,炭笔在砚台上敲出清越的声响,“不过‘货引’的防伪纹得用物理院新研制的琉球海砂,遇水显色那种。”
杨况竟从书袋里摸出块靛青硬卡:“可是这种?”卡片浸入茶盏的刹那,水面浮起细密的“洪武通宝”暗纹,惊得年轻书办打翻了砚台。
“你……”郑主事喉结滚动,“杨大人何时……”
“上月陪太子殿下视察物理院时偷师的。”杨况将湿漉漉的卡片往案上一拍,儒雅面容难得露出狡黠,“孔圣人尚言‘三人行必有我师’,下官学些新式防伪术,不算离经叛道吧?”
众人哄笑间,窗外忽然传来车轮碾过青石的声响。五城兵马司押送的囚车里,徐家少东家正扒着栏杆嘶吼:“代金券是与民争利!你们这是要绝了商贾的生路!”
陈寒推开窗户,春风裹着街市的喧嚣扑面而来。对过粮铺前,几个商人正围着户部新贴的告示指指点点,其中穿杭绸的胖子突然拍腿大笑:“妙啊!用券抵税,老子库里的陈茶终于能出手了!”
“不止如此。”杨况不知何时站在了窗边,他指向更远处正在卸货的漕船,“下官在松江任职时发现,商贾囤货多因运输不畅。若以代金券为引,鼓励商户合股组建‘联货运队’……”他突然从袖中掏出本《漕运志》,书页间夹着密密麻麻的批注。
郑主事突然夺过炭笔,在墙上画了条歪扭的曲线:“老朽在户部四十年,深知商税之难收。若按杨大人所言,何不将‘货引’分作三等?上等引走漕运,中等引走官道,下等引走民间小道——按引征税,岂不比按货征税更明白?”
“郑大人这才是老成谋国之言!”王郎中激动得胡子直翘,他忽然解下腰间算盘往地上一摔,“老夫明日就上书,请设‘券课司’专管此事!”
檀木珠子蹦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