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宫中必然生变这是任何人都能够看出来的。
“据说是李显穆泣血陈情,说服了陛下,使陛下和太子重新和睦!”
“李显穆有天纵之才,又深得陛下信重,却有几分可信。”
“今日入宫,便可知晓其中内情了。”
皇宫禁内,文渊阁。
一众内阁官员早已聚在阁中。
昨日在宫中所发生之事,作为内阁学士的杨士奇等人自然皆以知晓,甚至今日下发的诏令,就是他们所草拟。
如今阁中充斥着振奋之气,几乎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毫不掩饰的喜色,皆对李显穆深深拜倒。
“若无明达。殿下此番必将……”杨士奇说不出话来了,只余下深深的叹息。
杨荣是内阁中年龄第二小的人,不似杨士奇有魁冠之意,所以他对李显穆从无偏见和嫉妒,此时自然接话道:“若无明达,太子殿下此番危矣。
此次明达之功,在于社稷天下,明达自今日而起,将风行于天下诸人,威望盛隆,有名臣之风了。”
内阁中众人对李显穆皆是毫不掩饰的夸奖。
李显穆面上却非常平静,摇摇头道:“诸位实在是过谦了。
我是陛下的忠臣,何以却从为太子振声中而得到威望呢?
这累累的声望,于我而言,不过是拖累罢了。
自今日起,我将要与太子避嫌了。”
“何以如此?”
内阁众人闻言先是一惊,便要出声劝解,可刚张开嘴,却陷入了深深的沉默。
李显穆将众人神情收入眼底,暗自颔首,这内阁中果然都是绝顶聪明之人。
众阁臣回过神来,望向李显穆,眼底缓缓升起几丝敬佩和服膺之色。
有句老话,天下英杰之士,如过江之鲫,浪中白花。
可这等大才,绝大多数皆笃信自身,一意向前,愿意急流勇退的人却非常之少。
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说说容易,可谁不愿意,勇攀高峰,逆流而上?
大好局势,谁又愿意退一步?
可很多时候,退一步真是海阔天空,一味向前只能摔得粉身碎骨。
如今李显穆方才为太子立下大功,在太子心中凌驾于众人之上。
明眼人都能看的出来,如今朝中有姚广孝在,李显穆越不过这位黑衣宰相。
以李显穆的年纪,这永乐一朝只是他仕途的起点,下一朝时,才是他大展身手之际,有今日从龙救驾之功,再以他李氏两代和太子的情谊,到了下一朝,他的地位之高简直不可想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