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甩锅的皇帝,李显穆不仅没有害怕,甚至还颇有几分兴奋。
而高居九天之上的李祺则收到了来自系统的消息。
【二代家主李显穆再大朝会上据理力争,驳斥皇帝,在诸大臣中的声望提高,声望加5,当前声望65。】
李显穆兴奋是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周围臣子的眼神变化,他想到了父亲曾说过的,“自古以来积攒声望最快的办法就是怼皇帝、太子、高官贵卿,这些人都是上好的声望刷子,但胡乱刷也是不行的,必须要有理有据的去刷。”
大臣又不是傻子,你要是真的冲着刷声望去,他们反而低看你一眼,或许还会嗤笑、嘲讽。
只有像是当初李祺在金銮殿上怒怼建文,还有李显穆现在这样为正道发声的情况,才能真的刷声望。
在振奋之中,李显穆微微冷静了下来。
首先朱棣是一定要派出郑和的,这根本就阻止不了。
甚至皇帝要重用宦官,之前就已经好几次派出太监去镇守和监军了,这也是大势改不了。
重用宦官,他就不提了,只要不让郑和正式担任外朝官,就足够了。
“陛下,微臣以为,郑掌印的确是主管海运衙门的不二人选,但不能以正式的从三品外朝官身份执掌。
郑掌印本就是内廷正四品太监,当初下西洋时,陛下任命其为掌下西洋事,如今依旧可以效仿,使郑掌印以本职掌海运衙门事,海运衙门中的从二品、从三品大员皆不设置。
待翌日朝廷可以选出执掌海运衙门的人选,再撤去郑掌印之差遣,如此之为,陛下既不曾打破惯例,又可以让郑掌印执掌海运衙门。
岂不是两全之事。”
朱棣沉吟了片刻,转向殿中诸大臣,“诸卿以为呢?”
殿中大臣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细细想来,这大概是唯一的办法了。
当今圣上信任当初和他一起靖难的太监,多次派出太监做事,甚至就连下西洋这种事都交给郑和去做,可见一斑。
他们反对也是无效。
如今能把宦官伸到外朝的手斩断,已然是足够了。
不多时,朝中诸臣无论心里愿不愿意,皆认可了这一决议。
散朝后,李显穆第一次接受着心学以外众人的恭维,而后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便带着笑走到他身边,“李学士,陛下召你去后殿。”
李显穆一咯噔,心中暗道:皇帝不至于这么小气吧,竟然还要打击报复不成?
他一进殿,就见到一本奏章冲着他面门而来,而后响起一道没好气的声音,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