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条繁华热闹的街道,名为四海街,里面店铺林立,买卖兴旺,取财源茂盛达三江,生意兴隆通四海之意。
此街是玉州东南最大的一条街路,也是纯粹的商业街,赵家在这里有一间临街门脸。
这门脸是祖上传下,已经不知多少代,前朝大晋之时便有了。
赵家就是凭借这么一副街边门面房屋,才没有遭受太多生计窘迫,一代代在玉州城内繁衍生息,哪怕乱世也没断了香火传继。
这门脸向来都是租出去的,祖训不叫后代人自己占用,言称只吃租子生活便好。
但赵家并无懒惰之辈,虽然房子出租能够温饱,但还是忙活了一些别的营生补充家用,只是不占这使这间门面房屋。
到这一代,赵父没有在别处务工,而是春夏捕鱼卖果,秋冬伐薪烧炭,推着独轮木牛车于玉州城内沿街叫售。
赵母则是接了些纺布刺绣的活计,在家内织造,平日也有不少收入。
正因为这么勤奋生存,有所积攒,所以才能供得一名学子,否则哪里能够负担得起读书人的巨大消耗。
所谓穷文富武,那是相对而言,真是穷途潦倒,生活贫困的话,文也是就不得的。
不说笔墨纸砚这种日常消损,就是书籍都买不起,书乃贵重之物,每本都价值不菲,而就算借书来抄,那空白的书纸同样需要不少银钱。
而家里之所以叫赵倜读书,不跟随赵父做小生意,或者去哪座店铺当徒工,再不学个木瓦匠之类,是因为他周岁抓生的时候,连续三次都抓的毛笔。
而赵父当时见状大喜,因为赵家数辈口耳相传,就没有人抓生的时候抓文房用品,于是便起了叫赵倜读书的念头,三岁时就送他去开蒙。
而赵倜四岁便出口成章,能作五绝七绝诗句,更是坚定了赵父的想法,觉得自家有兴盛之兆,要出现一名文曲星了。
大抵是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这么多代绵延下来,从来都是但行好事,不问前程,那么风水轮流转,该轮也轮到,等也等到赵家起些运道了。
所以家中不遗余力支持,而赵倜也十分争气,十三岁第一次童试便得中秀才,然后又考入州学读书,如今十六岁,马上就要参加解试了。
赵家一共有两个孩子,赵倜还有一个妹妹,唤做赵灵儿,今年九岁,虽然抓生没抓文房用具,但赵父还是一咬牙给送去女学上学。
大乾朝有女学,学内除了读书写字,还教一些礼乐之事,琴棋书画诗酒花,女红茶道等知识。
除此之外,赵倜还有个小叔叔,早些年因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