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奉军队的根基!
就在武举报名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,天鼎五年的春闱,也正式拉开了帷幕。
这一日,天色未明。
京师的贡院门前,早已是灯火通明,人声鼎沸。
数千名来自天南海北的举人,汇聚于此。他们身穿着各式各样的儒生袍,有的面色紧张,坐立不安;有的三五成群,高谈阔论,做着最后的探讨;有的则是一脸平静,闭目养神,静待考场的开启。
“唉,又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候了。”一名上了年纪的士子,长叹一声。
“兄台不必灰心。我看今年,国子监的那帮才子,定能大放异彩。我等只要能跟在后面,喝口汤,混个同进士出身,便也心满意足了。”
“是啊,今年国子监可是憋着一股劲呢。听说他们的新任祭酒郑玄年,立下了军令状,誓要在此次春闱,证明国子监才是文坛正统!”
“那京师大学堂呢?不是说也要参加吗?”
“呵,一个成立不到一年的杂学堂?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。等着看吧,我敢断言,他们此次,必然是一个都考不上!”
普通士子们的议论声中,充满了对国子监的看好,和对大学堂的普遍唱衰。
就在这时,不远处,一群身穿统一青色儒袍的年轻士子,在一众博士的带领下,昂首阔步而来。他们正是国子监的监生。
这群天之骄子,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十足的自信与傲气。他们目不斜视,仿佛周围的普通士子,都是土鸡瓦狗,不值一哂。
“诸位师弟,今日,便是我等为国子监正名之日!”为首的一名监生,意气风发地说道,“定要让那些旁门左道看看,何为圣人文章,何为经义大道!”
“师兄说的是!必叫那京师大学堂,铩羽而归,颜面扫地!”
国子监士子的到来,将现场的气氛,推向了一个小高潮。
然而,真正的高潮,还在后面。
“快看!那是什么?”
忽然,有人指向街道的尽头。
只见一列队伍,正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,缓缓走来。这支队伍,足有近百人,他们同样身穿着统一的学士袍,但与国子监的松散不同,他们的队列,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!每个人都昂首挺胸,目视前方,脸上带着一种沉静而又坚毅的表情。
在这支队伍的前方,一辆装饰简朴的马车,缓缓行驶。
这奇异的景象,让在场的所有人,都看得一愣一愣的。
“这是……京师大学堂的人?”
“我的天……这气势……他们是来赶考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