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这个观念。
否则以刘宗周为首校注的四书五经,肯定会不符合自己心意。
重制礼乐制定的礼法,也会不尽如人意。
他想了一下,问道:
“昔日汉武帝征匈奴,刘先生觉得是对是错?”
刘宗周毫不犹豫道:
“汉武征伐匈奴,使得海内虚耗、户口减半。”
“这是他此前不得入帝王庙的原因。”
“若以治国而论,汉武不如汉文。”
意思是对汉武帝进入帝王庙仍然不赞同,认为他不如汉文帝。
只是皇帝看重武功,推崇征服天下的天朝,把汉武帝强行抬了进去。
朱由检已经在太常寺的支持下开始整修帝王庙,对此充耳不闻,继续道:
“宋朝与辽夏金元征战,刘先生觉得有何教训?”
刘宗周闻言皱眉,有些明白了皇帝想说什么。
把汉武帝时期可称天朝的大汉与宋朝对比,任谁都能感到其中差距。
就算是他,此时也找不到言语为宋朝辩解。近期流行的批宋风潮,他也觉得有一定道理。
宋朝确实积贫积弱,远不如汉唐时代。
朱由检见刘宗周没有强辩,知道他仍旧可以挽救,谆谆教诲他道:
“汉武帝拼着消耗打残匈奴,使得大汉即使偶有衰落,却终究没有被外敌所灭。”
“故曰:国恒以弱灭,独汉以强亡。”
“先生说,大明是学汉武帝消灭强敌,还是学宋朝任由敌人更替,越来越是强大、最终征服中原?”
刘宗周彻底没话说了,因为宋朝亡天下的教训,实在是太深刻。
在恢复中华二百多年、又和北虏拉锯二百多年后,已经没有人怀念蒙元。
大明的人只要想到曾经亡天下,就感到耻辱和仇恨。
纵然刘宗周不赞同汉武帝的做法,但是让他选的话,他宁愿天下“户口减半”,也不愿蛮夷征服中原。
只是他身为信奉仁义之道的儒家学子,实在说不出赞扬汉武帝的话。
但是钱谦益却敢说出,而且非常乐意。
他引用近来经常翻阅的《韩非子》,出言道:
“《韩非子》曰: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,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,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。故曰:世异则事异。”
“舜之时,有苗不服,禹将伐之。舜曰:‘不可。上德不厚而行武,非道也。’乃修教三年,执干戚舞,有苗乃服。共工之战,铁铦短者及乎敌,铠甲不坚者伤乎体。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。故曰:事异则备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