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吃完午饭,上车继续出发。
前面的胡教授、宋老师等人,一路闲聊着工地的情况。
坐得离老师近的学生们,都竖着耳朵听老师们的交谈。
坐在后排的一些同学,则望着车窗外逐渐荒凉的景色,心中满是好奇与期待。
一个多小时后,车子到达了目的地,是距离古墓群较近的一个村子。
这里即将是大家接下来一个月住宿、吃饭的地方了。
基地建临时板房作为工作人员的宿舍,不过条件比较简陋,里面都是铁架子床。
研究所还租了几个位于村口的闲置窑洞。
京大的师生们被分了几间窑洞。
苏醒、张彩凤和程秀宁被安排住进了一间窑洞里,成为了临时室友。
大家放下行李后,都没怎么休息,老师们马上就召集大家开会了。
京大的老师和宋老师分别讲了话。
会议主要是围绕安全保障、专业认知、实操准备等相关内容,让学生快速适应田野实习环境,建立规范的考古工作意识。
宋老师先带大家熟悉了基地及周边环境,明确安全边界。
他介绍道:“这边的几个窑洞和那边的一排板房,都是咱们的住宿、办公、储物区域,还有那边,是食堂、卫生间、医疗点……”
他简单介绍了各个区域后,又强调用电、火、水的安全规则,如板房插座禁用大功率电器、野外禁止私自生火、储水罐取水规范等。
宋老师讲完后,胡教授又走上前来。
胡教授说:“我先讲一下咱们田野考古的专业纪律和工作标准,避免因操作不规范破坏遗迹,我再重申一遍‘不私藏遗物’、‘不擅自触碰遗迹’的铁律,所有发现的文物、陶片、土样都需按‘探方号-深度-坐标’记录归档,严禁私自带走任何田野标本……”
这些话,老师们三令五申地跟学生们讲过,大家早就熟记于心了,不过此刻依旧都听得十分认真。
胡教授讲完了纪律,又讲工作流程梳理。
从刮面、识别土层,到发现遗物、记录、提取,再到工具收纳、日志整理等的完整流程。
明确“先记录、后操作”的核心原则,如发现遗物必须先插标签、测坐标,再清理。
胡教授讲完话,另一个老师又公布了每天的作息与团队规则,以及应急知识普及,如野外常见风险的应对方法,以及遇到暴雨、大风等天气时的集合地点和疏散路线,同时收集学生的紧急联系人信息。
“从明天起,大家清晨六点起床,六点半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