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声好的没有多少影响,依旧有人帮其种田,至于坏的抠门的,没有掀起一丝丝波澜的销声匿迹。
那么多工厂农场大量招人,给的少了谁还给地主种地?
相比于集体农场和工厂,建设大队是最好的去处,待遇最好,包吃包住每天十斤细粮,一个人就能养活一家,不过想进去可真不容易。
当然,最好的是进入部队。
同时还有一座座学校也被建立,根据地强制规定,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,不入学罚款,入学有奖励。
“政委。”
当天,赵家裕团部内,一个建设大队人事参谋走了进来,向赵刚汇报道:
“上周报名参军的有五千人,通过文化知识考核的有两千人,体检合格的有一千九百人。”
建设大队军管,白天工作,下午或者晚上组织文化学习,或者组织集体活动。
独立团直接在大队中征兵,新兵员完全不用担心,考虑越来越多的高级装备,部队也提高了入伍条件,不仅仅要身体素质好,还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。
“好,直接交给团部去吧。”
赵刚点点头。
看着离开的人事参谋,赵刚心里浮现感慨。
民国是人口大国,但绝对不是兵员大国,士兵对身体要求很高,至少底子不能太虚弱,能扛得住艰苦的军事体能训练。
但穷苦的老百姓,长年吃不饱吃不好,甚至连干净的水都喝不到,能有几个身体底子好的?
当初在杨村的时候,部队招兵,出去民兵,老百姓也是踊跃参加,但那时候别说文化知识要求了,一百个参军的人中,能有三十个体检合格就不错了。
而如今的赵家裕根据地,有着充足廉价的粮食物资,人人能吃饱穿暖,来到这里半年以上的老百姓,身体素质都非常不错,
尤其是建设大队,顿顿吃肉不现实,但顿顿吃上油完全没有问题,这也是独立团敢提高士兵招募条件的底气。
不一会,又一个人走了进来:
“政委,铁路大队已经组建好了。”
“好。”
赵刚眼睛一辆。
当天。
赵家裕组建五万人规模的铁路大队,在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铁路工程师带领下开始铺设轻轨铁路。
······
当天下午。
卸货点。
在交付七十五辆半履带车辆后,李云龙日常拉着他的陈老弟唠嗑,试图从这个便宜兄弟嘴里撬出来一些理念或者知识。再或者,弄到一些鬼子情报也不错。
出乎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