决一死战。他毕竟是矫诏,一无兵部文书,二无杨坚手令,唯有一道随口胡诌的口谕、传口谕的官员和显然是伪造的兵符,明眼人谁看不出来?
一侧是占尽地主之谊,手握重兵,是三州豪霸的都督,另一侧则是根基不稳、深入虎穴的殿下。
倘若戳破谎言,不从李昺,他狠手围剿之下,殿下未必能生还,届时武元帝孤立无助,李昺仗兵称霸,未曾予他助力的人,谁都别想活。倘若跟从李昺,随他起兵“营救”殿下,若殿下深入虎穴是有备而来,反将李昺灭了,所有跟从作乱的人,便都重罪难逃。
这些都尉也都是有家有室的汉子,从前跟从李昺,不过是因李昺跟朝廷沆瀣一气,为了升官别无选择。此刻,李昺跟杨坚对峙,众人的榜样元岩落入杨坚手中,李昺费尽力气也没能救出,局面叵测,鹿死谁手难有定论,谁都不敢轻易点头。
李昺盛怒暗恨,却无可奈何,威逼利诱,将远在石羊城的太上皇、京城的徐公望、锦州一带的兵力尽数搬出,将数位亲信都尉都赶上了贼船。
都督府中,也是从未有过的紧张忙碌。
……
杨坚这边也是紧锣密鼓。
元岩一旦开口,后面的事情就轻松了许多。
李昺的兵力部署,那些亲信都尉的底细、亲眷、性情、行事风格,尽数被元岩痛苦万分地招供出来。杨坚就机行事,派了几十名侍卫分头散播传言,动摇李昺军心而今情势未稳,虎阳关虽有蒙旭,毕竟国力积弱,杨坚不欲内乱太久,给人可趁之机,也盼着速战速决,尽快除了隋州隐患,回京镇守。
他拒守小相岭,自然不能全然依靠韩林手底下的千余兵力,待元岩一松口,当即又派出李昺和曹典,带人反间,往摇摆不定的折冲府处,瓦解李昺军心,削其势力。
迥异于李昺的威逼利诱,强逼同谋,杨坚给的条件则宽松得多。
只要大战时都尉按兵不动,不伤杨坚麾下兵卒,过后便以受李昺欺瞒为由,大惩小诫,不伤要害。倘若能及早认清形势,听从朝廷调令,自是军功卓然,倘若跟着李昺一意孤行,李昺被灭之后,便以附逆之罪论处,罪及九族。
战或不战,让他们自己掂量,但最好尽早表明态度。
对于正在摇摆的都尉们而言,这许诺无异于最及时的救命稻草
既能携兵助阵,应付李昺的威逼,倘若见势头不对,还可趁机反攻,协助殿下拿下李昺,捡回性命。开战前宽裕的几天内,还可再权衡掂量,见风使舵。毕竟这是李昺与杨坚之间的□□之争,一面是太上皇,一面是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