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将奏章递给他:“你自己看。沐晟说工坊带动商税增长五成,现在连广西、贵州的土司都派人来学。”
陈寒接过奏章,目光在纸上游走。
当他看到“番商预付定金两万贯”时,嘴角不自觉上扬:“这数目抵得上一个上等府的全年税收了。”
正说着,通政使匆匆进来,手里捧着更多奏章:“殿下,江西、湖广、四川等地的布政使司都上了折子,请求在当地设立巾帼工坊。”
朱标接过奏章翻了翻,突然笑出声:“有意思。半年前这些人还说什么女子不该抛头露面,如今倒抢着要设工坊。”
陈寒凑近看了看:“浙江布政使更绝,说他们那儿的女子心灵手巧,若不设工坊就是暴殄天物。”
“传内阁议事。”朱标放下奏章,对侍从吩咐道,“再把户部、工部的堂官都叫来。”
半个时辰后,文华殿侧厅里坐满了官员。户部尚书方克勤正在传阅云南的税单,手指微微发抖:“这数目……这数目……”
工部尚书郑沂抢过税单看了一眼,立刻拍案道:“殿下,此事当立即推广!若各省都能如此,国库岁入至少翻番!”
礼部侍郎周慎却皱起眉头:“女子成群结队做工,终究有伤风化。云南地处边陲也就罢了,若在江南推广……”
“周大人此言差矣。”陈寒打断他,“杭州工坊开办至今,可曾出过什么有伤风化的事?反倒是养活了多少寡妇孤儿。”
兵部尚书茹瑺插话道:“臣倒觉得这是好事。女子有了正经活计,谁还愿意去烟花之地?这教化之功,比建十座贞节牌坊都强。”
争论越来越激烈。朱标静静听着,手指轻敲桌面。当声音渐渐平息时,他开口道:“方爱卿,你怎么看?”
方克勤捋着胡须:“老臣算过一笔账。若在十省设立工坊,按云南的规模,每年可增商税百万贯。如今朝廷用兵辽东,正缺军饷……”
“那就这么定了。”朱标一锤定音,“先在江西、湖广、四川、两浙四地试点。工部负责调拨织机,户部监管账目,当地布政使司具体操办。”
散朝后,陈寒被几个地方官围住。
江西布政使拉着他的袖子不放:“国公爷,那新式织机何时能到?下官回去就选址。”
“急什么。”陈寒笑道,“总要等杭州派工匠去指导。对了,工坊管事必须用女子,这是铁律。”
“这是自然!”江西布政使拍着胸脯,“下官连人选都想好了,是致仕王御史的千金,读过书会算账。”
夕阳西斜时,陈寒陪着朱元璋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