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“正如此番,小侄由正五品学士一跃而为正四品少詹事,朝野之中却没有半分说小侄是幸进之人的讥讽之语,便是因为小侄连续做下几桩功绩。
让众人服膺,事功本就是最王道的法门,只要在江南做成大事,陛下便是晋升小侄为从三品,也无人能说一个不字。
父亲去世之后,我心学门人凋零,等到大理寺卿陈公致仕后,九卿之中再无一人,李氏颇为凋零,没有可撑门面者,小侄当仁不让,要扛起这面大旗。”
张辅先是一愣,而后安慰到,“若仅仅如此,更是不必着急。
你我两家联姻有亲,我便是你半个父亲,朝廷之上自有我为你遮风挡雨。
你生来血脉高贵,生在钟鸣鼎食之家,如今家族已然昭雪,不再是罪族之身。
以你的天姿才情,按部就班,亦可青云直上,傲然于天下诸臣,为何如此急切呢?我真是不解。”
李显穆泰然道,“若只为一家,小子自然无不可。
可如今天下表面虽安,可北有蒙古、南有安南,船队越海外,而风暴未息,父亲生前。所言汉唐故土还不曾收复。
先帝之时所留诸政策,如今已然不合时宜。
天下汹汹,痹病丛多!
世人多苦难!
小侄只觉时不我待,欲要清平天下纷乱诸事。
如今圣天子在位,正是要一展身手之时,可如今我人微言轻,唯有不断攀岩向上,方才能一展心中所想!”
李显穆永远都不会忘记父亲临终之前留下的七大恨。
后面四恨太过艰难,暂且不提,可前三恨,让李氏昭昭于世、兴旺心学、光复汉唐旧疆,这三条是他毕生之理想。
经过他父亲一代以及他这一代的努力,让李氏逐渐恢复巅峰荣光,已然是板上钉钉之事。
接下来诸事,亦颇为艰难。
张辅望着充斥少年意气的李显穆,先是一时怔愣,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在塞外之上策马狂奔的景象,而后洒然笑道,“真不愧是李忠文公之子,果然有比天还要高的志向,当今大明,如你这般少年郎绝不超过五指之数!
若诸勋贵家皆如你这般,何愁我大明不兴,何愁我大明不千秋万世?
怪不得陛下如此喜欢你,甚至胜过喜欢他的儿子。
天下难道有人会不喜欢你吗?
老夫的女儿能够嫁给你,老夫也觉得与有荣焉!”
翁婿二人向宫外而去,李显穆哂笑着,“当初先帝在时亦如此称赞小侄,说我是大明的麒麟子,是为大明招纳福分之人。”
李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