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如何做天下之主。政事上也好,军事上也罢。
戍帝开始点兵,兵马是五千都城中的禁卫军力量,随着诏令下达,这些京城的将兵们穿上了最好的甲,骑上了最好的坐骑后,列队出城。
他准备回来之后,再好好的把周王身边的人理一理。
…视角切换…
沙洲,最肥沃的河谷区域,昊军主力大营在此,营中赵诚掌灯,正在看着大爻北方地图。
关于戍帝出巡西边的消息,昊国这边已经通过密探获取了信息。——小国在和大国对抗时,更注意这些细节。而大爻内,虽然士大夫们不大可能被蝇头小利收买,但是士大夫家里的仆人极有可能在一顿花酒,以及几十两银子的贿赂下,落下了把柄,将消息传递给了敌国。
关于这一点,武飞即将驰援的情报,其实也都在赵诚的案台上;但是由于大爻都城内民众对东市军带着“纨绔子弟”的滤镜视角,故在海量情报传递中,赵诚百密一疏的将其忽略了。
帐内,在一盏盏油灯照耀下,赵诚的幕僚们也在谈判,今年的战争是打东边呢,还是打西边?由于去年是在西边撕裂一个口子,同时武力逼迫了草原上一些部落跟随,按照“韭菜均匀割”的原理,今年应该掠夺东边。
幕僚们分为了两派开始了讨论,围绕着帛书地图展开自己见解,帛书山河随着幕僚们精神注入(计算机系统被录入数据),出现了各种各样春夏交替的画卷。
然而赵诚挥了挥手,确定:“我们不应该改变战略。”
理由很简单,戍帝离开后,东线藩镇们是没有进取的动力,可以放置在一边;如果强攻东边,反倒会激起这些藩镇们的联合。相反,去西边,看似大爻的精锐兵马会随之拱卫戍帝,形成庞大压力。
但赵诚:“戍帝亲征后,大爻前沿军将作战决策将失去自主,军将们不得不先请示戍帝。然而我觉得戍帝没有带兵十万的能力。”
注:戍帝亲征时,藩镇要脱离预定轨道运动,若不请示的话,败了会被杀鸡骇猴,赢了也会被上面大人物用运筹帷幄分润大部分功劳,随后自己血汗被一笔带过。更何况这些年来大爻在边疆是败多赢少。戍帝来了指挥,让边军对“失败”的压力更大,不得不明哲保身。守在戍帝身边最安全,最轻松,虽然没功劳,也有苦劳。
如果戍帝是马上天子,李世民那种,其麾下幕僚是有处理这十万大军的进退,赏罚策略,可惜他不是。
赵诚通过间传来的情报,一眼就看出戍帝深浅,立刻就联想到了前世,自己那位带兵不能“多多益善”只能“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