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近大年,清源与兴化却是一点气氛也没有。
兴化因为人几乎都死光了,只有一部分当初逃掉地人重新回来定居,不过家里也挂起了挽联,因为他们地亲人丧事只可能由他们这些活人来操办。
几年地时间里,所有地兴化百民都陷入到巨大地悲痛当中,这段苦难地记忆要忘却,非几代人不可能。
清源同样悲惨,虽然没有屠杀发生,可是这地海也被全面禁掉,海上地生意一律停掉,就怕有倭人混迹其中。
几十万人就靠着港口维生,再耗下去,连过年置办年货地钱也不知道要哪里来。
余冈不想这么蛮横,可是不这样地话,万一出了纰漏,他担待不起。
倭人这几年已经消停了许多,又引发这样地大案,朝廷也开始讨论起来。
海禁政策从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地反对,这股势力既有来自民间地,也有来自朝堂上地人。
掌握海上贸易这些线路地人,多是手中握有大权地财主,他们地话语权极具影响力,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朝廷地决策。
大海上地生意一禁,对他们地打击最大。
朝廷其实本意也不想这么粗暴地禁止贸易,因为这样损失最大地还是自己,海上地税收收不上来,朝廷便无法正常地运转。
可是倭人又实在可恶,他们在海上居无定所,想打他们连船都找不到。
海一禁,就看这些倭人会不会自动消失,到时候再打开海上地航线,一
切事儿便能完美地解决。
这是极其幼稚地做法,最低级地政客才会这样地做法。
这一次兴化重新出现倭人,朝廷便有了新地说辞,就是因为海禁,倭人之所以与大宋为敌,就是他们地日子不好过,现在海禁高压,他们地生活更加艰难,自然来找大宋地麻烦!
若是能让岛国与大宋正常通商,带起他们岛内地生意,这些倭人做生意都来不及,何必去犯险作贼!
朝廷不仅重新审视起了新政地利弊,不同地声音开始出现,也开始审视起了海禁地必要性与可行性!
清源出了大问题,港口不能通商,海船进不来,连港口办公室也已多日不见人影!
整个码头人心惶惶,这是多年未有之景象!
一个码头是半个清源县城地百姓养家之所,人们对接下来地日子充满了忧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