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边听边跳起来了!”
“摇摆摇摆,太上头了!”
“身体根本不受控制,腿一直打节拍!”
“一秒入魂,直接洗涤灵魂啊!”
原本端坐着观看节目的观众们,不约而同地弹跳起来。
那种被节奏征服的快感,让他们欲罢不能。
一条老旧巷子里,充满了市井气息。
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小吃店,招牌是陈旧的红漆木板,上面用小楷写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字——
“怀德汤包”。
店里主打的便是汤包。
这里的汤包,皮薄如纸,晶莹剔透。
褶皱细密如菊花,轻轻一提便摇摇晃晃。
咬一口下去,汤汁便如同泉涌般滋润唇齿。
鲜香醇厚,馅料饱满却不腻。
除了招牌汤包,店里也兼卖清晨的油条豆浆,中午的卤煮火烧,都是些寻常却最考究功力的老味道。
这家店的老板,是郑怀德和孙慧芳老两口。
郑大爷六十多岁,手艺精湛。
和面、拌馅、捏褶,每一个步骤都很严谨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那些工厂里面出来的预制菜,跟这个根本没法比。
孙大妈手脚麻利,招呼客人、收拾碗筷,待人和蔼,总是笑呵呵的。
他们对待食材很偏执。
用的面粉几十年都是同一个厂家的,从来没变过。
猪肉必须是每天清早从固定的肉档取回的后腿肉。
每一棵大白菜都要亲自挑选。
他们从不图快,只求做得好。
对待食客,更是发自内心的热情与真诚。
很多熟客还没开口,孙大妈就心领神会地端上他常吃的那份。
几十年来,怀德汤包的价钱一直公道,比巷子外的新店便宜不少。
虽然生意兴隆,但老两口其实也没赚到多少大钱。
他们只是享受着食客们吃完后那满足的笑容。
这次《舌尖上的华夏》节目组找到他们拍摄,老两口激动坏了。
“能把咱们这老手艺,拍到电视上让全国人都看看,那真是积德了!”
郑大爷当时就激动得连夜磨了好几次刀。
孙大妈眉开眼笑,把店里打扫得一尘不染。
他们心里想着,通过这个节目,要让快要失传的老手艺,能重新被更多年轻人看见。
这比赚多少钱都来得重要。
今晚,《舌尖上的华夏》正式开播。
老两口早早地就打烊了店门,连晚饭都没顾上吃。